石破天惊 天玉居士石破天惊这个成语耐人寻味,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诗中,运用一连串文字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以高超技艺弹奏箜篌创造的诗意般的音乐境界。而比喻美妙音乐的参照物却是石头,其中两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昆山玉碎”经典的解释都说是昆仑山的玉,昆仑山的玉现在也叫青海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出名,唐代那时还没这名分。现代的文学评论人士不懂石头,望文生义有情可原,“昆山玉碎”应该是如玉一样雪白的昆石。“石破天惊”呢,石头破了,怎么会惊动天天?因为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能够让天感动的石头。就像毛主席的一句诗“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天人合一的情感夸张。 以石头比喻高雅的音乐,似乎是抬高了石头的形象。其实不然,赏石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毫不比音乐的魅力逊色。中国是赏石文化东方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喜欢对象的活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自然界的石头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随着赏石文化的持续升华,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的石头更是层出不穷。这样寻觅奇石的足迹从田野到江河到深山到戈壁,一方面,老的奇石在不断销声匿迹,另一方面,奇石的队伍又不断更新换代,寻觅的范围和步伐随着科学交通的发达不断延伸。 至今,寻觅的范围和步伐进入了大海,大海的奇石是一种是石非石的石头,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珊瑚虫是一种海筒状腔肠动物,幼虫阶段的珊瑚虫呈白色,它们依附在已化为珊瑚石的祖辈遗骨堆上依靠触手捕捉食物,为了能更多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阳光,珊瑚虫便向上生长,还向前后左右不断扩展从而形成树枝状的生物群体,并不断分泌出石灰质方解石形成自己的躯壳,就是这样一代代的堆积形成了奇特的珊瑚石。珊瑚虫造就的奇石,一般与大陆石头的构造、岩性、地质演化历史没有关系。而且,珊瑚种类很多,绚丽多姿,有的象团团的乡球;有的似凌霜的菊花;有的貌若雪松;有的形如鹿角。有些珊瑚很娇脆,一角即枝残株断,有些则质地坚硬。正因为珊瑚具有美丽的色泽和优雅的姿态,所以历来就不仅用来点缀人们的书斋和画室而且还被雕琢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制品,深得人们的珍爱。 通常人们以为珊瑚是一种植物,这是误解。珊瑚既非植物,也非动物,如前所言,是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是石非石。珊瑚硬度为3.5,较软,但相当坚韧,可以轻松地用小刀或锉刀或在车床上旋转加工。未加工的珊瑚原料是暗淡光泽的,抛光后几乎是玻璃光泽的。而人们在大海沙滩发现寻觅到的是常常是石珊瑚(珊瑚石的一个种类),这样的奇石除了可以加工成漂亮的工艺品,更具有奇石的品质和特点,现今引起赏石界浓厚的兴趣。在中国,历代帝王视珊瑚为吉祥物,常把它雕刻成各种装饰品来观赏。北京的故宫中,就有许多利用红珊瑚刻成的装饰品,富于观赏价值,在乾隆晚年养老养心的宁寿宫花园内就有这样的珊瑚奇石供石。 珊瑚五行属土,因为是水中之物,所以也兼具有水的性质。五行以土论,带点水性。土主金、水主财,珊瑚奇石有着很好很高深的寓意和内涵。珊瑚还有养颜美容、活血明目的功效,是中药名贵药材。从科学角度说,未经风化的奇石可能有人怀疑是否有放射性,而经海水冲刷浸泡、海滩日光曝晒的珊瑚奇石,已经没有这些疑虑,只有对环境有益的能量磁性。难怪学术严谨、博古通今的佛教把珊瑚作为七宝之一。谁的家里如能请到、摆上珊瑚奇石,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珊瑚奇石的出现,既体现了是石非石的珊瑚本身特殊魅力,也体现了大海鬼斧神工的威力。有的虽然是珊瑚的残损的一小部分,经过大海千万年的加工,成为了完美无缺的天然艺术品,可谓石破天惊。 |